Share to Friend
Your Name:
Your Email:
*
Required
Your Friend's Name:
Your Friend's Email:
*
Required
(* You may mail to multiple email addresses separated by common ",".)
Short Comment: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iframes.
新聞焦點: 教會從宗教儀式走向生活方式
新聞焦點: 教會從宗教儀式走向生活方式
朱易
7/19/2006
屬非主流,不拘形式,人數在十几個人之內的家庭教會,一般是沒有傳道人或牧師的,都是會友彼此教導和關怀,好在他們不是親人就是好友,倒也相當溫暖。
其實家庭教會形式并非美國獨有,只不過美國興起家庭教會的原因卻是与卻他國家不大相同。促成家庭教會的生產的歷史因素,首推1960年代的嘻皮士歸主運動和1970年代的靈恩運動,這兩波屬靈复興為教會帶進來許多新人。
這些新人中,許多原本就是反傳統的嘻皮士或是追求靈恩的基督徒。這兩种人的屬靈特征是,追求神的愛和屬靈的自由,傳統教會的框框顯然無法框住他們。他們先是進入教會,再從教會出走,這是美國家庭教會的第一波。
近年來促使更多的基督徒進入家庭教會的原因是,國際网路的興起和普及運用。家庭教會既小又分散,因此,很難形成對廣大基督徒的影響了,但网路的普及,徹底改變了這一狀況。
网路把分散的家庭教會聯結在一起,及時做資源調配和相互支持的工作。七,八年前,如果有人想加入家庭教會,或是想開始家庭教會,要想找到家庭教會加入,或是找人來加入家庭教會,都是很困難的事,如今透過网路,可以得到好几個專門推廣建立家庭教會的机构的支持。這些机构提供各种協助。比如組織家庭教會崇拜,如何處理奉獻,家庭教會規模大了怎么辦等等。
由于通過网路可以得到基督徒机构的支持和祝福,使得許多基督徒意識到,他們無須有牧師的帶領就可以開始家庭教會。
推展家庭教會事工的机构和基督徒認為他們的做法与圣經中指出的“祭司的國度”相符。“祭司的國度”乃指基督徒是這世界上的祭司,作為人与上帝之間的一個橋梁。在家庭教會,每一位成員多多少少都在承擔起傳道人的一些角色。
家庭教會沒有費用的負擔,不用租教堂,也不用請講員,請牧師,會友的奉獻全部用于無家可歸的人或災區重建。崇拜方式,講道內容也因大家輪流來帶領而時時變化。
家庭教會每周聚會一次,但成員中,每周可能還會見上几面,或在咖啡店,或在某個家庭后院的烤肉餐會,談信仰,分享圣經,對他們而言,教會不再是打上領帶,每周一次的儀式,而是長年累月的日常生活方式。
從宗教儀式走向心靈自由的崇拜,是新興教會運動的一個特征,盡管現代教會的儀式与傳統教會相比,已經十分開放和自由,談不上是保守,尤其是超大型教會,基本上屬于非主流教派的教會,敬拜活潑,講道以應用真理為主,但有成千上万的會
眾,當然教會就無法照顧到個人的需求,也無法體貼到所有人的個性表達,因此當教會成長時,總有人感到被忽視,感到教會听不到他們的聲音,感到壓抑,他們就向往更自由的家庭教會。
當然這种小型教會,如果有非基督徒進入,教會的分享,勢必就會演化成文明對話,信仰成為信与不信者之間的交流,而不是成為雙方對立的武器。
出現以文明對話,讓人了解欣賞基督教代替傳統宣傳福音的方式來達到帶人信主的目的,無論在教會實踐上還是神學上都一种突破,但在反對者的眼中,這是一种對真理的偏离。
批評者首先指責這种聚會不象教會,人人都上台發言,且意見不一,那么誰在傳達神的話?
其次,人人都分擔教會的職責,人人都可上台發言,使得教會沒有實際上的權威,也沒有絕對化的圣經解釋權威,沒有人的解釋可以絕對化,就沒了教會的絕對權威。
但是按巴納的估計,再過十至二十年現有的教會人數將減少一半,他們將到這些新興的小型教會中,在那里,牧師一人教導的形式,被信徒彼此分享所代替,單向式的傳福音,被對話式的論福音所代替,顯然到時候,有50%的基督徒歸屬這种教會。當然這些教會也成為主流而無法再去否定它。
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如果有机會讓我們遇到這种新興教會,我們該如何去面對? 支持? 反對? 或是觀望?
歡迎在論壇的回應版中發表您對本文的回應
相關訊息
楊檢察官法律信箱: 幫派罪行
改變習慣訓練員工
神說:你是有能力的
新聞焦點: 家庭教會流行 -- 文化改變教會生態
《2006年7月15--21日網上崇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