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問題: 21至24章的平行結構是否有深意?

朱易
4/22/2006


以色列王大衛當政年間,有過兩次天災,一次是飢荒, 一次是瘟疫。飢荒是由于前任以色列王掃羅違背誓言,濫殺無辜所致。瘟疫卻是大衛自身的行為不當所致。原來大衛忽發熱心, 要去數點以色列的人數。結果上帝發怒, 以致招徠了災禍。

為何上帝不喜悅大衛清點人數? 由于清點人數本身并無錯, 許多人便把注意力放在大衛的動机上。大衛到底為何要去進行人口普查,一直以來,學者都認為是大衛出于驕傲,借清點人數, 以顯示自己的成就。

一個牧童, 最后成為一國之君, 就象一個身無分文的窮光蛋, 最終成為百万富翁, 財富的數目, 的确可以成為他成功的光環。因此,的确有可能大衛因驕傲而進行人口普查。

我們都知道上帝抵擋驕傲的人,當大衛驕傲了, 上帝當然發怒。不過這也是學者們的猜測, 圣經并未明說。從撒母耳記中的記載, 我們或許可以找到大衛數點以色列人數的動机。

《撒母耳記》的體裁是通常歷史書記載方式, 基本上是按事件發生的先后次序來記載歷史事件。但到了《撒母耳記下》的最后四章, 卻突然改變了文學體裁。首先,最后四章記載的事件并非是最后發生的事。其次,最后四章采用的的文學體裁是,

甲 -- 乙 -- 丙 -- 丙 -- 乙 -- 甲。 即,

飢荒始末 --- 有關大衛勇士的記載 ---- 大衛的贊美詩 ---
大衛的贊美詩 --- 有關大衛的勇士的記載 --- 瘟疫始末。

這种反向平行的敘事方式,在近東文學中并非罕見, 但它作為一個獨立性的結构, 放在撒母耳記的最后一段, 顯示出作者有特別的用意。

可以把這四章作為大衛一生的縮影, 也可以把這四章作為整本《撒母耳記》的綱要。撒母耳記是以掃羅立王為始,到大衛為王作終, 結局是掃羅家族的覆亡和大衛蒙神喜悅。這分別是這段結构中一前一后兩場天災的結局。

大衛贊美詩正是這段結构的核心部分,表明大衛蒙神喜悅的原因。大衛除了蒙神喜悅外, 也有許多勇士相助, 這是這個結构中的的第二層的內容。

因此這個結构中的兩場天災, 必定是有關聯的。 換句話說, 應是可以比較的。前一個天災的起因是,掃羅違背了以色列祖上的誓言, 濫殺無辜。因此后一個天災有可能也与流血有關。大衛是叫元帥約押去清點人數, 約押還出言反對, 從許多情形看, 這誓言与約押有關。

約押是大衛的姐姐的儿子, 早在大衛在曠野逃避掃羅追捕時, 就跟隨了大衛。約押勇敢善戰, 頗有軍事天才, 是一位百戰百胜的將帥。他后來一直官居大衛軍中元帥。

不過約押自認功高, 常常不听從大衛的指揮, 有時甚至与大衛對著干。比如當年以色列王的元帥想投降大衛, 約押為報私仇, 也為了鞏固地位, 竟將其謀殺,气得大衛大罵其為罪孽之輩。到了后來大衛与其子押沙龍決戰樹林時, 大衛吩咐不要殺押沙龍,但約押卻令手下將押沙龍亂槍刺死,令大衛大為悲傷。大衛想找人替換約押,但新元帥被約押謀殺,大衛無奈。

因此大衛清點人數,軍隊,實在是想摸清約押手中的兵,以及自己手中的兵,顯然想找机會撤換約押.換當時的習慣,大衛用約押作元帥,一定与其立過盟約,諸如“大衛必作王,約押必作元帥”之類的話,一定不止說過一次,因此,大衛清點人數是想尋找机會廢除約押,這顯然也有違誓約之嫌,与掃羅違誓約一樣,結果引發了神的怒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