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明 :近代基督教在華出版物的傳播狀況(五之四) - 贈書活動 (2)
1/22/2006


1891年李提摩太接任同文書會督辦之職,第二年改同文書會爲廣學會。由于全國各地反洋教運動的蓬勃開展, 李提摩太認爲在普通群衆中傳教收穫不大, 决定走向“上層”,調查中國社會中包括官吏、舉人、秀才和應試考生的讀者人數,對他所估計的44036人經常施加影響。其方法就是用文字宣傳改變他們的頭腦。

他在1899年3月給英國駐上海總領事白利蘭(Byron Brenan)的信中說:“英國有必要更多地控制主要的大學、主要的報紙、主要的雜志和一般的新讀物。通過控制這些東西和控制中國的宗教領袖, 我們就控制了這個國家的頭和背脊骨”。1905年,李提摩太草擬廣學會的計劃書,强調工作方針應指向文人學士,因爲他們將是社會上極重要的一群。

按照上述方針,廣學會做了大量工作。1888年9月,同文書會在全國鄉試時分發了2000册附有插圖的《格物探源》,其中北京、南京、瀋陽各500册,杭州、濟南各250册。將花之安著的《自西祖東》1萬份通過南京的傳教士分發給學生。還遵照蘇格蘭婦女會的指示,把一些聖經挂圖、彩色石印月曆、插圖福音書、卡片等交給傳教士,讓他們去轉送。

1891年向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散發了《中西四大政》5000本。還將《救世教益》一書贈給十個省的最高級官員。以後,廣學會仍派人在各都會每三年舉行一次的舉人試場上散發書册。1909年,分送給中國8個總督、18個巡撫書籍共38箱。

天主教人士也認爲,爲了推廣天主教讀物,贈送書籍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因爲許多人渴望獲得各方面的知識,“但若要他出錢購買,或許力有未逮;假如有人贈送給他,他必欣然接受。這爲宣傳教義與公教思想方面,也能收很大的效果。”

贈書也不是盲目的,而要考慮對象和效果。《中國聖教書報公會報告書》談到送書辦法時指出:“每年各埠各市,或每月,每鄉鎮的市期,或星期布道時,或搭篷講道時,或設影戲講道時,趁著這些機會,分送各小本及單張,皆極便當。

不過此等送書辦法,必須小心,不可使人糟蹋書籍。擇人而送,其不識字及無知無識婦女小孩等,皆不必送。或說常人無錢得書必不肯看,不久必要抛弃,此說亦甚有理。”天主教人士也提出要把贈送的目標限定于確能發生作用的機構,如公共圖書館,教外學校、報社雜志社等,或對別人最有影響的教授、記者、作家等。

當然,贈書受到經費的制約,教會向國內外籌款也幷非輕而易舉,同時送書過多還會影響到正常的售書。廣學會在1892年年報中說:“我們已經發出了要求經濟支援的呼籲,但是反應幷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熱烈。

因此,我們不得不大大縮减贈書的數量。……只有我們的資金增加了,才能考慮特別贈閱。傳教士還認爲:“若地方送書太多,即不易再售。不但如此,若因送書賠錢太多,在教會亦覺吃虧不起。

更有一層關係,教會書若賣的太賤,那末教友自己出版的書,亦難擡高價值,不能不受影響了。可見送書賣書兩法,雖然皆有好處,皆要小心做去”。有鑒于此,送書的數量必然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