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焦點 -- 《達芬奇密碼》危机能否成為轉机

朱易
5/24/2006


一位牧師收到一封求助電子郵件,信中寫道:讀完達芬奇密碼,我開始怀疑過去25年里,我的信仰只是一個謊言,我自小就相信的,其實只是為了金錢而編造的故事。我的心碎了,請幫助我!

這封信再一次提醒牧師和神學家,《達芬奇密碼》決不是如作者所稱,只是一本小說而已,它披上了歷史依据和神學證据的外衣,一般人很容易在當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信仰,因此,達芬奇密碼是基督教的一個危机,對許多人而言,也是個人信仰的一個危机。

通俗文化,如電影為基督教帶來信仰上的沖擊,達芬奇密碼并非為首次。1988年,電影《基督的最后誘惑》以凡人的角度闡釋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經歷,嚴重違背圣經,當時電影的上映掀起了全球性的抗議浪潮。如在洛杉磯的環球影城,有二万五千人聚集抗議影片的上映,電影制作人甚至聲稱接到了死亡威脅警告。

一位參与當年抗議活動的美南浸信會的一位基督徒領袖,總結當年的經驗,認為對基督教不友善的電影采取抗議行動,得不償失,因為世人更加深了對基督徒的偏見,認為他們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不能受到外界的挑戰。

《最后的誘惑》對教會的沖擊之大,使得不少教會重新思考教會与世俗的關系。他們發現,即使教會采取遠离世俗的態度,世俗社會一樣可以從外部來影響教會,電影《最后的誘惑》就是一例。

因此有人主張不能只一味逃避世俗,要主動介入世俗社會,作福音的工作。電影《基督受難記》和《納尼亞傳奇》是這种思潮下的產物。電影的确為福音宣傳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机會。雖然其效果尚難肯定,但能把圣經准确和有效地在世俗社會中廣為轉播和宣傳,是一般福音工作望塵莫及的。

同樣,當教會面臨到世俗文化的挑戰時,教會不再采取激烈的抗爭方式,而是通過文化對話的方式進行。因此,許多基督徒領袖認為《達芬奇密碼》給教會一個建立基督徒新形象的絕好机遇。通過文化上的對話,讓世人感到基督徒是心胸開闊,開明且愿意聆听不同見解的一群人。

因此當曲解圣經的《達芬奇密碼》風行一時,教會視這是一個教會的机遇,因為從前很難引起人注意的有關圣經的話題,如今成了熱門話題,從前傳福音不知如何開口,現在只要提到《達芬奇密碼》就可以暢所欲言。

以往人們認為枯燥的教會的歷史,既然成為吸引人的熱點。波羅克是達拉斯神學院的新約老師,他經常在全美各地開新約歷史講座,以往如果他的班上能湊到15個學生,他就十分欣喜,如今他講同樣內容的課,卻需要一間大課室,因為有超過六百位听眾要上他的課,他唯一改變的就是將講座的名稱改為“討論達芬奇密碼”。

不少教會認識到這個熱潮所帶來的巨大的傳福音的机會,因此除了教會積極出書,開講座外,還訓練會友如何利用這個机遇。例如洛杉磯的一位牧師就將他的有關達芬奇密碼的講道錄進iPod中,發給教會中的青少年們,讓他們送給他們那些不上教會的朋友們,他一共送出325個iPod。

索尼電影公司也樂意看到教會所采取評論和對話的態度,他們甚至架設了网站,廣邀基督徒學者在“達芬奇對話”网站()上發表意見,該网站里面有歷史概述,又不少評論文章,值得去查看。

從索尼公司的反應看,教會在這一次的危机中,的确尋找到了一個有效地与社會對話的方式,這個方式既可化解因世俗文化帶來的信仰上的危机,又可因勢利導,讓福音工作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