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中庸之道
8/18/2006


當今社會就連最保守的理財者,想必都不會將現金放在家中,至少會將之存在銀行。雖然銀行有存款的保險,但如果經濟大面積崩潰,也會有倒閉的風險。如突然而來的戰爭爆發,就有可能收不回存款,當然這種機率已經是很小很小的了。

進入九十年代,隨著共同基金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其出色表現,特別是基金的安全性,不斷地獲得大眾的認可。因此,現今保守的理財工具已經從銀行移到了共同基金。從至今尚未有共同基金倒閉,以及其兩位數字的成長率來看,顯然共同基金受到投資人的喜愛是有其道理的。

美國人涉足股市之深,已不是一般的程度。蓋洛普在四月份進行了一個調查,發現每四位選民中,就有三位持有股票。選民目前最關心的是手中的股票不會成為廢紙,投資不會賠錢。所以,今天的政治家如果不能帶來一、兩個股市利多的消息,恐怕很難獲得選民的選票,達到預期的結果。

政治一般是不干涉股市運作的,但卻是股市起落的動力源頭。不過要保護自己的投資還得從自己做起。最好的投資方式是採用中庸之道,既可避險又可獲利。

較之十年前,今天的投資人對投資的知識已十分豐富,這可以從市場只要有消息傳出,投資人就隨即有了反應能夠看得出來。在十年前,不要說投資人,就連公司退休帳戶的管理者中,有過半的人說不出股市與債市之間的走向關係。今天的一般投資人已經是有專業水平的了。

信息越是發達,投資人的知識水準越高,那麼市場的效率性就越高,投資策略也就越重要。過於保守,雖然資本保護得好好的,可是卻一無所獲;過於激進,雖然收獲甚豐,但也可能一夜之間財富大幅縮水,只不過竹籃子打水一場空而已。

以1999年為例,如果采取保守的策略,只投資於不包括高科技及網絡股票的共同基金的話,可能是不但沒有兩位數的增長,甚至還有可能縮水。如果激進地將投資放在高科技股上,有可能是80以上的成長,甚至是十倍的成長。但同樣的策略下,進入2000年,則激進投資派將會在股市摔個大跟頭,財富從哪儿長上來,就從哪儿跌回去。可悲的是,風水還是未輪到保守投資人身上。因為,投資人仍未看好傳統股票的成長。從去年和今年的情況看,中庸的投資方式比較合算,雖然永遠無法成為賺大錢的風光一族,但也不會成為賠錢的跳樓一族。

那麼什麼是理財的中庸之道?理財專家總會先強調要分析每個人的情況,依據收入、支出來決定。

不過還是可以大概地勾畫出不是中庸之道的投資策略,如果你的投資不是如此,大概就是比較適宜的了。

投資分配額上,如果沒有特別的用途,手中所有的積蓄中,現金的比例超過一半,就有可能是過於保守。如果是借錢炒股和投資,就過於激進。如果手中的股票或基金沒有一個科技股或網絡股,則是過於保守。因為如今的股票當中,年成長超過三成的股票,只有科技股才有可能達到。科技股業績成長驚人,傳統股票已走到市場飽和的瓶頸,難有大幅的成長。但如果全部擁有科技股,就太激進了。因為股市中震蕩最大的就是這類股,而且有一個可悲的現象,科技股極易被人看貶,一旦投資人看貶一個股票,其股價要從谷底翻身,就難於登天了。

在成長率與利潤上,如果只看有沒有利潤,而不看有沒有成長率,則過於保守。有些公司利潤很好,但成長緩慢,這樣投資只剩下分紅的收入,股價不長,投資回報幾乎為零。但如果只看成長驚人,而不注意每股盈利情況得話,則是過於激進了。必須在成長與利潤之間取得一個平衡。

在追求投資方面,如果投資額是一個固定數,從不追加投資,則是過於保守的做法。因為只有不斷有投入,回報才會因復利的原因而加大。但是,如果將全部的現金,一年一至兩次投入,或是試圖只在追高時,或是逢低時買入,則可能太激進了。因為一次投入的時機不好的話,回報率可能會拖下來。只想追高或逢低吸納,則有可能因判斷與現實出入太大而損兵折將。合理的是分階段、均勻地抓準時機進入市場。

采取中庸之道來理財並不是易事。正如中庸之道做人一般,需要時間去實踐和體會。我們除了指出極端之外,剩下的空間就只有讓每位投資人去摸索自己合適投資策略的位置了。

不過常言道,圓的石頭才滾得遠。那麼,中庸之道的理財才可能既安心又賺錢。

相關訊息
堅持下去,有一天你會接到大老闆的電話
走出溫情主義的陷阱
高中設立中文AP課的影響
身心靈醫治的四十天禱告 (26) : 住在神裏面
為何變了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