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有時會感到要知道小孩的習慣不容易,因為他們沒有時間去觀察,其實,要瞭解自己的小孩的習慣並不難。準備一個小本子,每天將訓斥小孩的次數、原因記下來,馬上就可以發現,讓父母發火的原因大致是相同的,不是房子太亂,就是動作太慢、或是功課不按時完成等。如果某種現象一再出現,且令父母發火,則表現小孩在其中有壞習慣,需要加予改正。
問題是如果家長知道如何改正小孩的習慣,也就不會大聲向小孩發火了。父母在面對兒女的壞習慣上是軟弱無力的,原因是這些壞習慣可能就是源於父母的影響。
中國曾經有一個調查,家長對獨生子女最大的擔憂是,獨生子女做家務太少。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照理,小孩做不做家務,父母完全可以主導,但小孩不做家務,是否根源在父母,則是完全明白的事。因為家長習慣上認為,做家務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去學習,這是一種“時間與進步”成正比的習慣思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做家務反而養成小孩懶的壞習慣和依賴的習慣。因此,認知對於家長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現在有不少團體已認識到訓練孩童具有良好習慣的重要性,同時也積極投入這一領域的工作。在訓練孩童的同時,也對為人父母者進行訓練,使其受訓成為兒女的訓練者。
在整個規劃方面,訓練工作遵循知、行、果的方向,,采取學、用、成的方式,而個貫穿其中的是聞道、知道、行道、守道、信道的精神。
具體來說,一個人要信一個道理,守一個真理就必須從行道而來,而行道由知道而來,而知道又從學道而來。一個人有知有行,就必然有果,這是大原則。在具體實施上,先讓孩童們明白他們所要達到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在老師的帶領下進行模仿的學習。在這一階段,兒童教會采取的方式是一種模仿且重復的訓練,有點象是教練在訓練運動員,這與時下的教育有點背道而施,但這卻正是這個方法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為對於訓練習慣、改變習慣和學習一個好習慣而言,模仿一個好的榜樣是最好的方法,而在反復模仿之後,就鼓勵孩童在自己的家庭中、學校中去行出來。這種實行的結果,就在孩童心中樹立了一個道的標準,他就會在一生中守住這個標準,在潛意識中和做事的反應中,都會以這個高尚的標準來為基礎而作出反應,即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好的習慣。因此整個訓練方式重點在於模仿的學習,目標是孩童有一天在這個團體之外,在沒有團體習慣的約束之下,仍然保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面對困難時的勇氣習慣和樂於助人的習慣等等。
在訓練孩童時,也同時讓家長知道改變習慣的意義,讓家長自行改變自己的習慣,行出好的習慣來,讓家長明白重點就是要家長去學習和行動。
這些都是這個別出心裁的以兒童為主體的團體的計劃,而其可以參考和學習的地方十分多,這可由許多家長願意配合和充滿期盼可以看出。只是目前這種團體實在太少,尚不能滿足在美國打拼的移民家庭的緊迫需要。
習慣會導致失敗,也會導致成功,就在於是什麼習慣。但習慣之所以成為習慣,就是不知不覺的行為。有的人總是掉進同一個坑中,生活中不時會見到這樣的例子,有的人先是在做生意時受騙,跟著在買車時受騙,而且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些情形除了說明習慣的威力外,或許也提醒人們其實失敗是因為人們不去改變習慣的習慣造成的,因此說“成功從習慣開始”就並不過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