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走出溫情主義的陷阱

曾慶華
8/17/2006


走出溫情主義的陷阱

台灣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先生發出了一封信,宣稱從拯救台灣的角度,本著道德的標準,要求陳水扁總統自動辭職。頓時之間,在台灣的政壇上拋下了一顆如火山爆發般的震撼彈。

施明德先生自稱:「自陷溫情主義, 我承認我錯了在此之前,我的確基於「老革命的溫情主義」心態,一直沒有對阿扁、扁嫂說出批評重話。但我承認我錯了,我是罪人。」

從這段話中,可以得見溫情與倫理的衝突,人情與道德的矛盾。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碰到溫情主義與道德標準的衝突,每一個人都會被溫情主義所包圍與限制。

孟子、梁惠王篇齊宣章中曾言:「詩云 “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不足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古代所謂的「推恩」,即是溫情的表現;在推恩的過程中是以親疏的關係,作為先後的秩序,在面對朋友、家庭、團体推恩時,我們只會不斷的考慮他們的利益與是否會被傷害,作出世故的保護;這對道德規範的要求是一種妨礙,也是對專業標準作出另類的對抗。

可見,溫情主義是一種狹義的同情之愛,是屬自然人之愛。但聖經曾指出「假如你們只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甚麼了不起呢?就連異教徒也會這樣做。」

因此,溫情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一種張力。只有一種超越血緣之愛、團体之愛、甚至國家之愛的範疇時,才是真正的溫情。

否則,道德是無法彰顯在這個塵世中,人類的私慾必充塞著天地,世界將變成混亂無光的罪惡境域。

王永慶特別關注溫情主義在企業發展中的影響,曾語重心長的指出:「溫情應該犧性自己貢獻給社會大眾,才是真正的溫情。倘若對沒有實力,只靠學歷和年資、倚老賣老的人給予溫情,阻礙了企業的發展,這種溫情是糊塗的,有罪的。這種溫情主義非但不是令人激賞的博愛主義,而是不折不扣的徇私主義。」

可見,溫情主義給人的感覺是又愛又怕,它像水一樣,能載舟亦可覆舟。一個錯誤的決定就將被判定為糊塗或有罪的,這可能是在展現溫情時,始料未及之事,也是為人處事必須謹慎的事,免得一時的溫情造成一生的遺憾。

其實,在溫情主義的當下,我們面對的事主要是作出一個「抉擇」,但這也是人生最難的事;尤其是處理人與事之時,必須面對親情、倫理、道德、正義;我們當如何抉擇?使我想起聖經中的一個故事。

當耶穌正在與眾人同在講道分享,這時候,耶穌的母親和兄弟來了;他們站在外面,託人告訴耶穌,說他們要見他。耶穌無情的說道:「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凡實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在這裡耶穌作出了一個典範,只有破除自我的私念、親情的關愛,超越自我的限制,不放縱溫情主義思想,那怕是母親站在門口,我們也必須放棄溫情、放棄家庭、團體對個人私我的要求。如此的作法,才不會傷害道德與專業的公正性。如此的作法,看似無情卻是有情的大愛。

溫情主義原是一種美德,是屬於人道主義的一種;它展現人與人之間的仁慈與憐憫,但它往往容易被庸俗之人情世故,化為一種更低下的濫情主義,常常是違反正義、專業,破壞社會安定的因素,進而喪失了在人道主義中崇高的「愛」。

溫情的應用完全存乎一心。認清你當下的處境,認清你當下的道德責任,在當下的每一個時刻作出即溫馨又公正的選擇,別讓溫情主義成為我們人生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