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谢文郁:跟随真理 (4)
1/23/2006


启示客观真理观的这一逻辑矛盾在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对罗马教皇主义攻击中被完全展现出来。路德首先对恩典这一概念作了细致的然而却是关键性的划分。在他看来,恩典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已经显现的,其一是神秘的未显现的。显现的恩典主要是告诉人们,人的本性已经败坏,依靠自己是不可能认识真理的。因此,人对真理的认识只能靠神的启示。然而,路德认为,这种依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也就是说,人们不可能因为在昨天领受了神的启示或恩典,就认为自己得到了神的真理,从而不需要继续接受神的恩典。实际上,当人们拥有了神的真理时就可以完全依靠这已经得到的真理对各种其他思想进行判断。不难发现,这样的恩典观允许人的真理判断权的重新引入。
路德认为,人对神的恩典的依赖在时间中不能中断片刻,因为神的恩典是在许诺中给与人的。神的许诺是不会落空的(由信任态度来支持)。在许诺中的恩典要求人们永远向神开放,保持接受态度。他说:“我们只须知道在神那里有不可窥视的意志;至于这意志指向什么,为什么这样指向,指向的有多远,等等,我们都无权追究,追求,操心,或干涉。面对它我们只能存敬畏之心。”在敬畏之心中人才能获得真理。敬畏之心也就是向神开放的接受态度。相反,任何自以为拥有真理判断权的人,当他进行判断时乃是以“神的旨意”出发的,他所敬畏的不外是这已被认定的“神的旨意”。当然,这种人没有向神开放的接受态度,因而不可能获得真理。
正是在这种语境中,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义”的原文是righteousness。它包含了认识上的真理,道德上的善,政治上的公正,等等。在路德看来,对于真理,善,公正,没有任何人可以作为判官,因为唯有神才知道真理,善,公正,因而才是判断者。人必须放弃自己的判断者身份,在信心里接受耶稣的给与,从而接触真理,善,公正。因此,人只有通过信仰并跟随耶稣才能“称义”。当一个人称义时,他就拥有了真理;同时,他是在接受神的恩典中称义的,所以,他的思想就不会受到任何现有的思想观念的限制,从而是完全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