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mark and Share   
 
新聞焦點 -- “在iPod中尋找上帝”

朱易
9/16/2006


如今可以說,當今世俗文化有什么樣的特征,教會也同樣有這些特征。例如世俗文化有電子郵件,手机短信,國際网路,教會同樣也有這些,教會聲稱這是e-事工服事e- 世代。有人干脆將英文的福音傳教士evangelist寫成e-福音e-vangelist 來代替 e-事工。

有牧師用“在iPod中尋找上帝”作為一系列講道的題目,當中有流行音樂,通俗文化,當然也有神的道,教堂里競然就越來越多人了。

在許多教堂里,講台上豎立著象電影院的大銀幕的情景,已不是稀罕的事。實際上使用高科技在福音事工上的教會包括了大部分的教會,其中不乏有名的机构,如愛家協會,校園歸主,守諾者,葛理翰福音事工,以及美南浸信會和五旬節教會等等。

按巴納的調查,60%的基督教教會有网站,過半的教會使用電子郵件來与會眾溝通,12%的教會采用网上收奉獻的方式。

教會進入e-事工,一方面是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形勢的壓力。在當今的多媒體產品如此普及,网路資訊充斥之下,教會崇拜活動和講道,已經不再是基督徒獲取屬靈信息的唯一途徑了。据巴納的調查,僅有17%的基督徒認為地方教會是他們靈命成長所不可少的因素。換句話說,83%的基督徒視地方教會可有可無。難怪教堂的人數越來越少。

牧師們注意到信徒在抱怨教會的講道太枯燥,帶有審判的口气,并与現實生活脫節,這些都是造成信徒不上教會的原因之一,也是教會失去對會友的屬靈影響力的原因之一。眼看會友漸漸從教堂中流失,牧師們當然心急,他們認真与會友們交談,發現他們對圣經,對信仰仍然充滿興趣,只是不喜歡教會傳統的表現方法而已。

于是不少教會決定順應潮流,采用高科技手法來傳播圣經。目前已經有的事工,包括每天定時傳送圣經金句到手机的事工(每月收費5.99元名字為FaithMobile),小型電影制作,作為主日講道的主要手段,利用播客廣播播放圣經課程和主日講道,利用网路傳福音,更新信徒的靈命,激勵信徒。

當然這當中大部分的事工,都無法讓當地的教堂的人數成長。但是這些做法卻催生了另一型態的教會的產生。這种新型的教會,會友分散与不同的州,星期天時,一些人聚集在不同的教堂里,一些人全家坐在電視机前,他們同時觀看從主堂傳送出來的崇拜活動和听牧師的講道。

教會以現場轉播的方式向全球轉播崇拜活動,并不是新鮮事,許多超大型教會多年來都這樣做,但上面提到的网路教會則有所不同,他們的崇拜活動所涵蓋的,都是具有互動性的會友的范圍之內。

比如,當主堂的牧師問會眾問題時,不但現場的會眾可以回答坐在電視机前的會友們可以點擊電腦回應,崇拜活動結束后,他們可以在网上交誼廳与牧師和其他人問好交談。這些坐在家中電腦前參加崇拜的人似乎与
上教堂的人所經歷的,除了吃不上教堂門口擺放的甜甜圈,或是午餐外,感覺上并無二樣。

這個名稱為生命教會(lifechurch.tv)的教會在全美各地共有十九個分堂,外加許多在家中聚會的點。當牧師們呼召人們信耶穌時,回應者可以點擊電腦表示愿意重生得救。看來虛擬教會与現實一樣真實。

非常正常地,教會這种高科技化的發展趨勢,遭到了一些神學家的責疑 。<<教會應用市場推廣方法的危險>>一書的作者,庚納遜就指出,教會采用世俗的市場方式來宣傳教會,無非是把教會從嚴肅的崇拜場所,變成社會服務机构,信徒上教堂不是為了服事上帝,而是一個對基督教產品的消費活動,基督徒上教堂只是為了享受,而不必再守誡命,如愛人如己和為仇敵禱告等。如此一來,基督教豈不成了供人消費的產品了嗎?

神學院教授約翰。杰威爾說,除非有一天,洗禮的水可以從電腦中潑了出來,否則在地方教會里,人們面對面的溝通,是网上教會所不能取代的。他指出,基督教的根本原則是道成肉身,是生命,而在网上教會,卻是道成网路。

那些已經采取高科技手法來從事福音事工的教會則聲稱,雖然他們表達的方式世俗化,但他們所傳講的神的道卻是絲毫不變。因此并不會為信仰帶來危机。

爭論雙方的觀點都有道理,誰也說服不了誰,隨著越來越多的教會進入网路事工,也許教會可以從中找到一條平衡的路子。

相關訊息
《2006年9月16-22日網上崇拜》 (1)
《2006年9月16-22日網上崇拜》 (2)
基督徒漫畫書:不可能的使命
網上主日學: 哥林多前書2:8-11
心灵的渴望(6)